网上有关“知青故事?(三)?民以食为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知青故事?(三)?民以食为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没错,从题目就可看出,本节内容都与吃有关。
当年我们插队,都是吃的集体伙,每个村子都会派一位伙夫(因为基本上都是大叔或大爷)负责给知青做饭。与其它村不同的是,给我们做饭的是一位和善可亲的农村大姐,是不是应该称为“厨娘”了。知青每天去一人帮厨,大家轮流。帮厨的主要工作是,从距伙房一里多地的水井挑几次水,以保证一日三餐的用水。其余的时间帮助厨娘大姐摘菜洗菜,到开饭时间负责为大家盛饭。我们的伙房在老知青宿舍那边,我们的宿舍在村子的另一边,所以每次吃饭,都要穿过村子,到老知青宿舍那边去。平时还好,遇上雨天,村里的土路就变得很泥泞,走在路上一步一打滑,吃饭回来,裤子上全是泥水。
我们第一年的伙食费是国家供给的,具体是多少我们也不清楚,也没人和我们讲。大概是每月10元钱吧,这个是后来我们自己推算出来的。因为国家只管第一年,从第二年开始就要自己交了。第一年干下来,我们的收入差不多每人100-120元 左右,因人而异,略有差异,因为每个人挣的工分不一样。我的收入在回京上学前全花掉了,请我们一起去的十几个新知青聚了一次餐。其他人的收入都交了第二年的伙食费了,也没剩下。据此推算出每月伙食费10元左右。
按理说,在当时每月10元的伙食费也还说的过去,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用到我们伙食上的肯定要比这个少。那时我们还都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呀,每天还要干农活。因为饭菜中油和肉都少,营养不足,吃饭时虽然吃饱了,但顶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觉得又饿了。这一点插过队的人都会深有体会的。实在挺不住了,就到村里小卖部去买些点心回来吃,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呀。于是乎,本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精神,大家群策群力,在炊具和食材的准备上也克服了不少困难,保证了最基本的营养要求。现在回想起来,发现在那段岁月中,与吃有关的记忆都格外地清晰和深刻,这不就是典型的“记吃不记打”吗?信手拈出几段与大家共享。
第一个要说的是炸酱,这是知青宿舍常年必备佐餐佳品。在我插队的近一年内,差不多2-3月能回一次家。每次放假结束,返回农村时,知青的行囊中最多的当仁不让应该是炸酱。关于这点我也问过在其它地方插队的知青,基本都表示认同。
在那个年代,副食供应还相对匮乏,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食物往回带;再者,当时还没有冰箱呢。所以即使带回一些吃的几天后也就吃完了。只有炸酱保存时间很长,省一点用基本上可以坚持到下次回家。每家炸酱的做法大同小异,先把五花肉(最好肥肉的比例大些)切成丁,油放进锅内加热至7,8成热时倒入肉丁翻炒,炒至肉快熟时加入黄酱(豆瓣酱),继续小火翻炒约20分钟即可。喜欢辣的也可以加入些辣椒,条件好一些的还可再加入一些花生米。炒成的炸酱鲜红透亮,醇香无比,令人垂涎欲滴。凉透后放入大个的玻璃瓶中密封好,放几个月也没问题。遇到没有味道或不想吃的饭菜,加上一小勺炸酱,立刻增色不少,食欲立马见长,如果运气好,吃到了一块肉丁,那真的是回味无穷,不要太享受了哦。还有平时我们最常吃的“小灶”,其实就是炸酱面,尤其是在天凉的时候,打开煤油炉,烧开一小锅水,下入挂面,煮熟后,趁热捞在碗里,取一些炸酱放入热气腾腾的面条里搅拌均匀,色香味齐备,开吃。这可比伙房的饭菜不知要好吃多少倍。
第二个是鲜松蘑。我们村周围的山上有很多松树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林子里发现有很多蘑菇,请教老乡后得知那是松蘑。一开始我们也就是采着玩,然后就丢掉了。因为老乡讲过鲜蘑菇有毒,必须晒干后才可以吃。他们也都是晒干后拿到小卖部去换一些油盐酱醋类的生活用品。时间长了,我们对此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鲜的会有毒,晒干后可以吃。晒干过程只是去除了水分,难道还有分解毒素的功能?我们是知识青年,要相信科学。我们认真地讨论了一次,认为鲜松蘑应该没有毒,即使有毒,毒性也不会太强,因此我们决定进行一次尝试。为了保险起见,毕竟谁也不会拿生命去冒险,第一次只做了很少一点,就是用油炒了炒。三位(我是其中之一)身体强壮一些的知青自愿参加。其它知青做好准备,万一情况不好,马上去找村里的赤脚医生。怎么有点像大义凛然奔赴刑场的感觉呀,就差没写遗书了。我们小心翼翼地夹了一小块松蘑放入口中,慢慢地品尝。哇,那口感,那味道真的是太好了,滑嫩软鲜。泡发的干蘑菇和它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不过为了慎重,当时没有再多吃。剩下的就是要观察反应了。第二天,第三天……..,一丁点的不适感都没有。这下心里有底了。以后在我们“小灶”的菜单中,又增加了一个新品。
松林里蘑菇不是总有的,貌似和天气有关。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下过雨后,如果能很快天晴了,经大太阳一晒,蘑菇就出的又快又多。还有就是当蘑菇头还是球状时最好吃,如果蘑菇头长开了,口感就逊色一些了。
第三个是杏。我们宿舍前面的山上有很多杏树,和其它果树不同,这些杏树分散的七零八落,没有规律,大小不一,树形各异,而且也没人管护。估计可能是野生的吧。当地的老乡也不怎么吃杏的。每年到收获季节,大量的杏就堆放在场院上,让其自然烂掉,因为老乡需要的只是杏核,杏核可以卖给国家,做中药材或杏仁露什么的。因此那些杏可随便吃,但不能带走,吃完把杏核留下就行了。
有一天没有事干,就约了几个伙伴,上山去玩。当时正是杏成熟的季节,满树的果实迎风摇曳,有大的,有小的,有红的,有黄的。我们边玩边随手摘些杏吃。突然有了新的发现,原来不同树上的杏口味是不一样的,这和我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大相径庭。于是为了尝到更多口味的杏,我们分了工,每人在不同的树上摘下少量的杏来,大家汇总后一起品尝。尝完这批就再换几棵树。就这样一个上午,我们尝了几十棵树上的杏。有硬些的,有软的,有甜的,有酸的,还有带着不同果香的。正所谓“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知青品百杏”。最后经过对比,大家一致选出一棵树上的杏为年度最佳。这种杏个头不大,标准的球形,颜色为橙中透红,果实细腻柔软,酸甜适中,吃一个满口充满着醇厚的酒香。我们认真地为这棵树做了标记。相约明年再来吃。遗憾的是,我半年后就离开了这里,没有机会再享受这天赐佳果了。
第四个是肥肉大饼。? 由于那时交通不是很方便,长途汽车和火车的班次很少。虽然我们插队的地方距北京只有100多公里,但每次回家差不多也要折腾近一天的时间。
一般来说行程是这样的,早上吃过早饭后,就到公路的边上去等路过我们村开往密云县城的长途汽车,因为长途汽车的时间很不固定,而且只能我们等车,车是不会等我们的。一旦错过了,可能当天就走不成了。到了县城汽车站后,再换乘公共汽车去火车站,在火车站乘去北京的慢车。之所以坐慢车,主要是票价便宜而且是始发车有座位。快车都是过路车,上车后不一定有座位,而且车票要贵一些。
路上如果基本顺利的情况下,到火车站时也差不多是中午前后了,是该填饱肚子的时候了。这个肥肉大饼就是车站附近一个小饭馆的招牌菜。印象中小饭馆的名称好像是“向阳餐馆”吧,但不确定。因为饭馆名称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吸引我们的是它的肥肉大饼。这个饭馆的老板怎么这么有经营头脑啊,他真的是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一个家常千层肉饼的名称都可以起得这么生猛。对我们这些在广阔天地锻炼了2,3个月,肚子里的油水早已刮干净了的知青来说,真是太有冲击力了。这个肥肉大饼的馅料是猪肉(但确实全是肥肉)片和大葱,饼有很多层,擀好后放入饼铛小火慢烙,慢慢地把饼里的肥肉片烤出了油,油又浸透了面皮,端上桌时,大饼似乎还滋滋作响,泛着油光,饼皮焦黄,吃上一口,外皮焦脆酥香,内里软嫩饱满,舌尖上能感觉到肥肉里的油汁渗出来,满口留香。肥肉的香和大葱的鲜完美搭配,同时满足了你的视觉、嗅觉和味觉,太有满足感了。我们这边的知青,一提起密云火车站的肥肉大饼,全都竖起大拇指。以后口口相传,这个小饭馆已然成为我们这边知青回京路上的网红打卡之地。
其实对于为何每次回家前都要在火车站吃一次肥肉大饼,我内心深处还是有着一个不愿说出的秘密。自从我来插队以后,父母一直是很担心的,虽然每次回家和平时的家信中我从来都报喜不报忧,怕父母担心。但他们会从别的渠道了解到一些知青的情况,尤其是关于外地知青的一些传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每次回家他们都会尽量做一些好吃的,临走前还要大包小裹的带上一些。所以回家前在车站吃上一顿肥肉大饼,可以瞬间满足一下长时间缺油少肉的胃的需求,提前缓冲一下,避免一回家就因吃相太难看而让父母心疼难受。
最后要提的是我们养的一头小猪。虽然最终我们和它分道扬镳,但按计划安排,它应该是进知青肚子的。所以把它写进这节,虽有些勉强但也说的过去。
某一天,知青队长郑重地向大家宣布了一项他自己的决定,考虑到伙房每天都有些剩饭剩菜,为了不造成浪费,准备从我们的伙食费中拿出一些钱来,去买一头小猪来养。猪长大后可用来改善知青的伙食。大家一听都欢欣鼓舞,心中憧憬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我们也能享受几天像梁山好汉那样“大碗吃酒肉,大称分银两”的幸福生活。
小猪买来后,我们齐心协力在老知青宿舍附近用栅栏围出一小块空间来,做为它的栖身之地。安置好小猪后,我们以为没我们的事了,只是坐等你慢慢长大就行了。哪知道队长又宣布了后续决定,从明天起,知青每天要派一人负责放猪。工作很简单,每天早上把猪放出去,随便它往哪走,跟在它后面看着,别让它走丢就可以了,下午再把它赶回来。以前只听说过放羊放牛,没听过放猪呀。而且老乡的猪都在猪圈里,从来不出来的。这一点到现在我也还是想不明白。但是对于领导的安排,“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从那天起,村子里就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一头小猪自由自在地在前面四处乱逛,一名知青无所事事地跟在后面。实在是太无聊了,我们谁也不想干这个工作。但是小Z同学却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主动要求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大家也都很乐于成全他。
我们有人看到过小Z放猪,小Z有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每天放出猪后,小Z手持一根细木棍,在后面撵着猪跑,小猪只要一停下来,小Z就要棍子打它,让它再跑起来。大家百思不得其解,莫非小Z自己要锻炼长跑,参加比赛?几天后,小猪好像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栅栏门一开,它就像箭一样地窜出去,沿着村里的路一直跑了下去,根本不用人赶。以后不管是谁去放,它都是这样。这哪里是我们遛猪呀,这分明是猪在遛我们呀。
几个月过去了,小猪体型逐渐发生了变化,身材变得匀称起来,四肢细长。套用电视剧《亮剑》中国民党军常乃超师长的一句经典台词“鄙猪善于奔跑”。时间一长,小猪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每天吃饭时都要去看看它,一天不见心中就有些失落。我们经常在想,真的等它长大的那一天,我们还能忍心杀了它吃肉吗?
又到了放假的时候,知青都回京探亲了。回来后却发现小猪不见了。知青队长和我们讲,几个月下来,小猪也没怎么长膘,他就给卖了。是不是队长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心态的变化,为了避免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尴尬,就提前把小猪卖了。不管怎么说,这么处理对于我们来说也可算得上一个理想的结局吧。从心里我们还是很感激队长的。
电视剧《亮剑》人物是常乃超,他在戏中的表演的怎么样?
首先,常乃超的暂七师不算是杂牌军,你见过哪个杂牌师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虽然在中央军序列中排名不靠前,但也是装备精良。比那些连人手一把步枪都做不到的地方部队好太多了。
第二,常乃超本人的军事技术才能也是一流的水平,毕竟从德国军事院校毕业的中国将军也是少数。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跟小日本面对面的对抗过,有不少的正面作战经验,所以此人的理论和实战经验都是不俗的。
按常理来说,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应该远超当时的解放军,但结局确实失败。常乃超此人多的是正面战场经验,其在德国学习的也是世界著名战役的理论知识,但是中国战场跟其他战场不太一样。拿其他战场的经验来应对中国战场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很多国民党军队的通病。
常乃超就如同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满口道德仁义,却不知战争当中是不讲仁义的。他不明摆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择手段地消灭敌人。难怪丁伟曾经评价他:想得长(常)远,乃至超出。
后来我们,这个“不善于奔跑”的常师长才明白过来。他明白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和***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
常乃超原是国民党高级将官,被俘后为***工作,在他担任国民党将军的时候他身上有一股傲气,直到暂七师被打散,他还不觉得自己军队的无能,常乃超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和李云龙谈话的时候(甚至在这之前),他也明白了(或者说是总结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和***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应该说,从这一点上,他比李云龙要成熟的早,而李云龙是一个不讲政治的人,李云龙虽然是个军队指挥官,但是他对政治不敏感,认为说淮海战役的成功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帮助就是抬杠,无视自己的优秀的作战能力,两个人的“煮酒论英雄”更像是自说自话。
电视剧《亮剑》的最后一集,李云龙演讲论文的时候给了众教员一个镜头,这里做的非常好,有人有作为同学教师的认真审视
还有刘伯承像对待孩子那样的温柔中带着严厉
但常乃超不同,他在学习,他一直觉得他要向***学习的还有很多,这一上来看,其实常乃超很优秀。作者:世良文若。
常乃超对国民党和***都有着浓厚的情感,他与黄维这样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有所不同,是国民党给了他展示的舞台,是***让他重获新生,介于两者之间,常乃超能够公平地评价两个政党的利弊,不是一味地捧臭脚和无脑黑,常乃超曾经说过,假如有一天蒋介石能够卧薪尝胆,痛定思痛,任用像楚云飞这样的人,对于***来说就很危险了。这个认识是对的,但当时的情况下,像李云龙这样骄傲自满的人大有人在,凭借自己血气方刚之勇就认为自己天下无敌,能不能认真地听得进去常乃超的逆耳忠言恐怕还是另一说。而当时的情景,能够有这样的忧患意识的,恐怕只有田墨轩,丁伟,赵刚,刘伯承了。
田墨轩代表了知识分子对待新生政权的冷静态度,丁伟赵刚代表着中层军官对待社会问题的冷静思考,刘伯承是我党高层统帅的缩影,而常乃超则是投降人员对国共方面的冷静分析。这一群冷静的群体在那个躁动的年代会有着什么样的后果,不言自明,或是自我雪藏,或者遭到放逐,亦或是成了敌方奸细,常乃超的结局亮剑没有写,但我们自己也能续写明白。
常乃超是个谨言慎行的人,成了俘虏以后,他狂妄,不把李云龙放在眼里,气的李云龙要枪毙他(当然也有做戏的成分),后来的常乃超说话不敢大声,面对调皮的学生只能是说一句“习惯了”,他是个圆滑的人,深知自己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不光是作为一名文化人的涵养,而且还有着战败者的无奈。李云龙说的一点没错,他们都是上错了船的人。再想下来,也会贴着前朝的标签。
关于“知青故事?(三)?民以食为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南翠]投稿,不代表天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ee5.net/tianyu/67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天宇号的签约作者“南翠”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知青故事?(三)?民以食为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知青故事?(三)?民以食为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知青故事-(三)-民以食为天》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