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网上有关“文言文特殊句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3) "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4) 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 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 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例如: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讷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对……怎么办、对……怎么样"例如: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6)"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如: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8)"何为、何……为、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例如:

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9)"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0)"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句式和翻译练习答案

1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悲伤)。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尚且)啮,况鞍县(同“悬”)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太祖马鞍在仓库中,但却被老鼠咬环。“为……所”表示被动。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悲伤。“见”,表示被动。

2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曾)从容(随意)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不, 同“否”。没才能),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统率)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是)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选自《史记》)

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逮住。这是被动句。“禽”同“擒”。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您不能统率(很多)士兵,但却善于统率将领,这是我韩信被您逮住的原因。

3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复姓长孙,名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发觉,暴露),上(指唐大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国库)耳,何至贪冒(贪婪)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官名)胡演曰:“顺德枉法(违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为什么)复赐之绢?”上曰:“彼(他)有人性,得绢之辱(羞辱),甚于受刑(比受刑罚还要厉害)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罢了),杀之何益!” (选自《资洽通鉴》)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我)仍然爱惜他(曾经)有功劳,不惩罚他,只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文言文中,遇到用“不”“未”“无”“弗”“勿”“莫”等词表示否定句时,如果宾语是代词,这宾语往往要提到动词谓语之前,这便是所谓例装句。

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果)他还有人性,得到绢的羞辱比受刑罚还要厉害。

4 宋濂正直

宋濂尝(曾经)与客饮,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密使入侦视。翼日(翼同“翌”,第二天),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是)谁?①馔(zhuan,食物)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真是这样),卿不朕欺②。”间(隔了一段时间)召问群臣臧否(好坏,善恶)。谦惟(同“唯”,只)举其(那些)善者(品行好的人)对(回答);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①坐客为谁:在座的宾客是那些人?“为”作判断词“是”用。

②诚然,卿不朕欺:卿,你;朕,我。真是这样,你没欺骗我。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朕”置于动词渭语“欺”之前。

5 唐太宗吞蝗

贞观(唐太宗年号)二年,京都(京城)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古代帝王游玩和打猎的园林)视禾,见蝗虫,掇(dùo,拾取)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对百姓危害)。百姓有过(过失),在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予一人”)。尔(你们,指蝗虫)其(若)有灵(神灵),但(只)当蚀(此指啃咬)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急)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希望)移灾朕躬(我身上),何疾之避①!”遂吞之。 (选自《贞观政要》)

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正)希望将灾难转移到我的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这也是一种倒装形式,为了强调宾语“何疾”,故将它提到动词谓语“避”之前,用“之”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6 三人成虎

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到)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距离)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比宫内到市场远),而议臣者(说我坏话的人)过于三人(超过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②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③。 (选自《战国策》)

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庞葱说):“二个人说集市有虎,大王您相信吗?”在这句话之前,应有“庞葱曰”三字,即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于是(庞葱)向魏王辞行,但攻击庞葱的话(已经)提前到(魏王那里了)。省略了主语和介词结构。

③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后来太子结束抵押任务,(庞葱)果然不能进见(魏王)。省略了主语“庞葱”和宾语“魏王”。

7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阳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②?”平公曰:“善哉!”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安有……乎”,解释为“哪有……呢”,这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下文的“安敢……乎”,即“怎么敢……呢”。

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在)烛光(下行走),与在黑暗里行走,哪一种好呢?“孰与”常用在比较性的选择问句中。

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用很多财物陪葬),布帛尽于衣裘(皮衣),材木尽于棺椁(guo,棺材之外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超过限度)者戮(辱)其尸,罪夫(那些)当(主持)丧(丧事)者。”夫(发语词)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为什么还要干那种事)也。

⑦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无以”,指“没有用来……”,这是文言中的习惯句式。

②禁之奈何:禁止它怎么样?“奈何”或“奈……何”,是固定句式,表示询问。

③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大凡人有(什么)行动,不是为了求名声,便是为了得利。“非……则……”,即“不是……就是……”,表示选择。

9 哀溺

永(永州)之氓(百姓)咸(都)善游。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横渡)湘水(即湘江)。中济(渡河到一半)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水平)。其侣(同伴)曰:“汝善游最(最善游)也,今何后为(呢)?”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落后)。”曰:“何不去之(扔掉它)?”不应,摇其首。有顷(一会儿),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已经游过江的人)立岸上呼且号(号叫),曰:“汝愚之甚(极点),蔽(糊涂)之甚,身且(将)死,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①身且死,何以货为: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币干什么呢?“何以……为”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解释为“要……干什么呢”。

1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好的桐树)焉,斫(砍削)而为(做成)琴,弦(按上弦,动词)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发出钟磬般的声音。金和玉作状语),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全国第一流的乐师)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跟漆工商量。诸,之于),作(画)断纹焉(在琴上);又谋诸篆工,作古款(题识)焉;匣(用匣子装着)而埋诸土。期年(一年)出之(把琴挖出土),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世上少有)之珍(宝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万事没有不象这样的)。”

(选自刘基《郁离子》)

①献之太常:工之侨将琴献给太常。这里省略主语“工之侨”,又省略介词“于”,应为“工之侨献之于太常”。下文“使国工视之’,省略主语“太常”。

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工之侨把它带回家,跟漆工商量这件事。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工之侨以之归”。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一年以后(工之乔)把琴挖出土,抱着琴而到集市(去卖)。适,到。这里省略宾语“之”,应为“抱之以适市”,并省略主语“工之侨”。

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有地位的人经过那里见到这把琴,用百金购买它,把它献给朝廷。介词结构“以百金”放在动词“易”之后。“献之朝”,省略介词“于”。

⑤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可悲啊!主谓倒装。

⑥岂独一琴哉: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岂独……哉”,表示反问。

UID232979 帖子351 精华0 积分13755 阅读权限150 来自广东广州 在线时间4 小时 注册时间2002-10-17 最后登录2006-10-4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沈在连

历任版主

Member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中 小 发表于 2004-8-5 22:24 只看该作者

常见的文言句式(教师用)

文言句式练习(学生用)

阅读下面短文,解释加点的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1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 ),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 )啮,况鞍县( )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2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 )从容( )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 ),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 )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选自《史记》)

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④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复姓长孙,名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 ),上(指唐大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国库)耳,何至贪冒(贪婪)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官名)胡演曰:“顺德枉法( )受财,罪不可赦,奈何(为什么)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 ),杀之何益!” (选自《资洽通鉴》)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4 宋濂正直

宋濂尝( )与客饮,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密使入侦视。翼日( ),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①馔(zhuan,食物)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卿不朕欺②。”间(隔了一段时间)召问群臣臧否( )。谦惟(同“唯”,只)举其(那些)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①坐客为谁:

②诚然,卿不朕欺:

5 唐太宗吞蝗

贞观(唐太宗年号)二年,京都(京城)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古代帝王游玩和打猎的园林)视禾,见蝗虫,掇(dùo,拾取)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对百姓危害)。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予一人”)。尔( )其( )有灵(神灵),但( )当蚀(此指啃咬)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急)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①!”遂吞之。(选自《贞观政要》)

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6 三人成虎

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 )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②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③。 (选自《战国策》)

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7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②?”平公曰:“善哉!”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用很多财物陪葬),布帛尽于衣裘(皮衣),材木尽于棺椁(guo,棺材之外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超过限度)者戮(辱)其尸,罪夫当( )丧(丧事)者。”夫(发语词)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①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②禁之奈何:

②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9 哀溺

永(永州)之氓(百姓)咸( )善游。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湘水(即湘江)。中济(渡河到一半)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水平)。其侣曰:“汝善游最(最善游)也,今何后为(呢)?”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落后)。”曰:“何不去之(扔掉它)?”不应,摇其首。有顷( ),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极点),蔽(糊涂)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①身且死,何以货为:

1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好的桐树)焉,斫(砍削)而为( )琴,弦( )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发出钟磬般的声音。金和玉作状语),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全国第一流的乐师)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跟漆工商量。诸,之于),作( )断纹焉( );又谋诸篆工,作古款(题识)焉;匣( )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世上少有)之珍(宝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万事没有不象这样的)。”

(选自刘基《郁离子》)

①献之太常:

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

⑤悲哉世也:

⑥岂独一琴哉:

文言文倒桩

是主谓倒装句式。不是状语后置句。

为之奈何(应为“奈何为之”)。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中的《荆轲刺秦王》。作者并非一人,创作时代战国时期。

原文节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译文: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扩展资料

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荆轲刺秦王

1. 文言文倒装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2. 文言文倒装

文言文常见的倒装句式 文言句子成分的排列形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前置和介宾短语作补语上。

下面分别说明。 一、宾语前置 宾语的前置包括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以下三种情况宾语可以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定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

如: ①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①"何"是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有"前,"何有于我哉"就是"有何于我哉",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呢?"例②疑问代词"安"提到动词"傅"前,"安傅"就是"傅安",相当于"附在哪儿"。例③"焉"作"置"的宾语,全句译为"把土石放在哪里?"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

例如: ④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⑤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例④中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不之觉"是"不觉之",译为"不知道官军进城了"。

例 ⑤"莫"是表否定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莫我肯顾"即是"莫肯顾我",译为"没有谁肯顾念我"。 (3)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之"、"是"等,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⑥"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作标记,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例⑦中,"句读"作"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提到动词前的。

例⑦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 结构助词"是"作标志的前置,这种用法保留至今,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2.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的形式。如: ⑧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⑧译为"(曹刿)问(他),凭什么作战?"这里疑问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的意思。

例⑨"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两种格式: 1.在后置定语的末尾,加结构助词"者",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0.村中少年 好事 者,驯养一虫。(《促织》) 中心词+定语+者 11.求人 可使报秦 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定语+者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进结构助词"之"或"而",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2.马 之 千里 者,-食或尽粟-石。

(《马说》) 中心词+之+定语+者 13.大阉之乱,缙绅 而 能不易其志 者,四海之大,能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而十定语十者 三、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是"以"、"于(乎)"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今译时却要把它放在谓语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4.屠惧,投以骨。

(《狼》) 1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例14"投以骨"中"以骨"是介宾短语,在动词"投"后作补语。

"投(以骨)"应理解为"〔以骨〕投",即"〔把骨头〕投给(狼)"。例15"战(于长勺)"应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

辨别倒装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句式特点。具体方法有二: 1.把握倒装句式结构特点,看标记,辨特征。

例: 16.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17.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例16中一是有疑问代词"胡",二是疑问句,则"胡以"应理解为"以胡",译为"用什么"(宾语前置句)。

例17中"人马溺死者"属"中心语+定语+者"的结构形式,可直接判定为定语后置句。 2.采取成分分析的方法,明辨句式。

例如: 18.姜民 何 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1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宾结构作补语。

3. 倒桩分哪几步,动态要领是什么

倒桩

开放分类: 汽车、驾驶

倒桩需要注意的几点:

[编辑本段]

一、车速要控稳:将车速控制在一个平稳、很慢的状态。(放松离合要慢、稳,忌急抬及不断压、抬)

二、方向手法正:打方向盘的手法要正确,不然将对车的行进方向无法把握,不知方向盘要回多少,或是否已经回正。而整个穿桩过程的成功与否,全靠方向的手法及控速来支持。三、桩前看距离:进桩前看中桩(2号桩)为主,观察车尾与2号桩之空间距离,不能使其空间少于15CM大于40CM,最佳距离在20~30CM之间。

四、进桩后追中线:车尾保持空间进桩后,马上操控方向盘,使车尾靠近中线,保持空间距离,找准时机,回正方向、直倒,注意刹车时机。

五、进桩调整方向:进桩后,车前方哪边想碰桩,就往哪边打方向盘,让车离开后,马上回正方向盘。

六、桩内调整空间:最好不要猛打方向盘太多,以少打少回、快打——等待——快回为妙,打方向盘最好不要超过一圈。

附:第一倒(进甲库)

1. 使车与边线保持平行,距离50CM左右,车头与限止线不能越过;

2. 车开动后观察车右后窗,1/ 3处(从后算起计)与1号桩重合时,向右打完方向盘,即可进入甲库。

第二倒(进乙库)

1. 使车与边线保持平行,距离50CM左右,车头与限止线不能越过;

2. 车开动后即往右打半圈方向盘,看左窗,在左窗边看见3号桩出现,向左打完方向盘,即可进入乙库。

其它注意点(反复提醒)

[编辑本段]

1、不要挂错档。

2、不要转错方向盘方向:贴库时双手右打轮,倒库时单手左打轮。

3、慢抬离合千万不要熄火。不要怕人笑话慢。

4、在控制好车速的情况下打方向盘总是越快越好。二者矛盾时优先控制车速。

5、意外停车时也要慢抬离合,否则会熄火。

6、千万不要看错杆。

7、回轮两圈别数错。

8、放松精神,持轻松随意态度。

9、穿厚底旅游鞋。

以上是理论的,还是要慢慢练习,自己体会!!

4. 荆轲刺秦王全文倒桩句列表

《荆轲刺秦王》字词句集锦3 虚词 岂 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 ——《荆轲刺秦王》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 ——《荆轲刺秦王》 以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 ——《荆轲刺秦王》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刺秦王》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荆轲刺秦王》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荆轲刺秦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 ——《荆轲刺秦王》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 ——《荆轲刺秦王》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荆轲刺秦王》 乃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 ——《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荆轲刺秦王》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荆轲刺秦王》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 ——《荆轲刺秦王》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荆轲刺秦王》 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荆轲刺秦王》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荆轲刺秦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荆轲刺秦王》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荆轲刺秦王》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荆轲刺秦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荆轲刺秦王》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荆轲刺秦王》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荆轲刺秦王》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荆轲刺秦王》 ④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荆轲刺秦王》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荆轲刺秦王》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荆轲刺秦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荆轲刺秦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荆轲刺秦王》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荆轲刺秦王》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荆轲刺秦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荆轲刺秦王》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荆轲刺秦王》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荆轲刺秦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荆轲刺秦王》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 (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荆轲刺秦王》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荆轲刺秦王》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 (14)比(于)诸侯之列 ——《荆轲刺秦王》 (15)皆陈(于)殿下 ——《荆轲刺秦王》 (16)而(按)秦法…… ——《荆轲刺秦王》 5、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荆轲刺秦王》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荆轲刺秦王》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5. 急求

辘辘远听。

远听没有倒桩。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

奈何取之尽锱铢。 尽是“使……尽”。

使负栋之柱。使,让。

谁得而族灭也。而,连词,表顺接。

得,动词,能。歌台暖响。

暖响——乐声奏响充满了暖意。缦立远视。

远,远远。特殊句式1、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2、被动句1)输来其间2)函谷举3、倒装句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2)定语后置(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2)钉头磷磷(3)瓦缝参差(4)管弦呕哑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4、省略句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摽掠其人3)可怜焦土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6. 怎样阅读古文

在初中的时候,语文很差,当时老师激励了我们,让我们背了几篇古文,我记得是《岳阳楼记》《出师表》,后来我对古文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自己阅读了《三国志》《左传》《古文观止》《史记》这些。

想着想起来,古文这个东西啊,一开始一定要背,要有几篇背到滚瓜烂熟,然后这几篇里面所用的句式,什么倒桩什么什么的,各种修辞手法,搞清楚,通假字搞清楚,这样下来,其他的文章就没什么特别的难的,其实可以没事多看看《古文观止》,都是精选的文章,要背可以从里面挑出来背。总结起来就是背几篇,背自己有兴趣的,背下来后发现古文特别优美,那些句子都是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因为古人写文章比较隐晦,很多东西都是在文字后表达出来。

记得老师说出师表时,把好多人都说哭了……ps:如果觉得都太长了,可以考虑先从《世说新语》开始,很有趣的一本书,相当于古代的八卦杂志汇总,或者看冯梦龙的《智囊》,也都是大多比较短,但是这些仅仅是提升兴趣用的哦,真正还是要背那些大家的文章……。

关于“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翠桃]投稿,不代表天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ee5.net/tianyu/417.html

(32)
翠桃的头像翠桃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翠桃的头像
    翠桃 2025年09月30日

    我是天宇号的签约作者“翠桃”

  • 翠桃
    翠桃 2025年09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文言文特殊句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判断句式...

  • 翠桃
    用户093012 2025年09月30日

    文章不错《文言文特殊句式》内容很有帮助